强迫症理论原理(二)

云天资讯 2017-12-09 213

        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冲动意向,尽管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是没有现实意义、不必要或多余的,虽极力摆脱和排斥,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什么苦恼和焦虑。强迫动作是为阻止或降低焦虑和痛苦而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动作。

病因之一:生物学因素

        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生物学在OCD发病中的作用,随着金能、脑影像、生化研究等方面的进展,表明OCD有着比其他焦虑症更为明显的生物基础。

一、遗传学

        OCD的遗传学研究集中在双生子及其家庭方面的研究上。已有的研究提示,0CD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Billett等人的一篇综述复述了14篇有关双生子研究的文章,在80对同卵双生子中有54对共同患了OCD,在29对异卵双生子有9对共同发病(Butcher,et al,2004a)。据Rauls等(1995)的研究,患者的一级亲属中OCD的患病率为10.3%,远远高于一般人群的1.9%;与此同时,Rauls 发现有明显遗传基础的Tourttes综合征的患者中,23%的人同时被诊断为OCD。国内杨彦春等(1998)对90例OCD患者进行家系研究发现,OCD患者一致来属中多种心理障碍的患病率(5.9%)明显高于一般人群(0.3%)。

二、脑影像学

        通过PET、SPECT、fMRI等手段,进行了OCD的大脑功能和结构研究。发现OCD可能存在额叶眶区-基底节-丘脑结构的神经回路异常。采用PET 扫描的研究表明,OCD患者额叶眶区、基底节内的尾状核代谢活性增强(Baxter,et al,2001,19%.Saxena,etal,1998),而在强迫症状被特定刺激激发的情况下,与静息状态相比,其额叶眶区、尾状核以及扣带回的某些区域代谢活性显著增高(Rauch,eta1,1994)。陈晓丽等(2004)采用fMRI技术,比较静息和症状诱发状态下的脑局部血流灌注(regionlcerebral blood flow,ICBF),发现在双侧额叶眶区、右尾状核、前扣带回、左额下回等区域的rCBF明显增多。此外,采用有效的药物或行为治疗减轻了强迫症状后,局部脑代谢水平相应降低。

        额叶眶区是性、政击、排泄等原始冲动产生的地方,这些冲动传递至尾状核,尾状核起到过滤器的作用,只能让最强烈的冲动传到丘脑。如果冲动传到丘脑,就使个体思考这些冲动,并具有作出某种行为的可能。一旦个体完成了该行为,冲动就消失。然而,OCD患者由于额叶框区或者尾状核过度活动,无法正常关闭这些冲动或行为,从而导致一种不断的令人烦恼的想法和行为。例如,当我们有手脏的想法时大多数人都会产生一种正常的清洁方式—一洗手;可是OCD患者由于他的大脑不能关闭关于脏的想法或关闭已不需要的行为,因而会有不断洗手的冲动。支持这个观点的学看认为,大多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都与污染、性、攻击,以及行为的重复有关,而它们都通过这个原始大脑环路进行处理。

三、生化机制

        生化研究专要集中在5-HT上。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具有抗强迫作用的药物如氯丙咪嗪、氟西江和舍曲林等均有5-HT摄取抑制作用,而对5-HT摄取作用较弱的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丙咪嗪则几乎没有抗强迫作用,故推测OCD的发生与5-HT能低下相关联(Flament &Biserbe,1997)。但是,5-HT能低下并不能完全解释OCD的发生机理,因为仍有40%~60%的OCD患者用5-HT摄取抑制剂无效。有的研究者还认为,给OCD患者服用选择性5-HT激动剂,可便强迫症状加重,这提示OCD患者可能存在5-HT活性的过高(而不是低下),或存在对5-HT过度敏感的某些大脑结构。

        5-HT异常假说支持OCD患者5-HT功能异常,但5-HT功能改变的性质仍不清楚,仅用5-HT活动增强或减弱还无法解释OCD的复杂发病机制。

 

更多视频、音频可通过微信端登录以下地址,或复制到微信对话框通过微信打开:

https://wxa1b03f519a255a93.h5.xiaoe-tech.com/content_page/eyJ0eXBlIjo3LCJyZXNvdXJjZV90eXBlIjowLCJyZXNvdXJjZV9pZCI6MCwicHJvZHVjdF9pZCI6ImNfNTlmOWQ1Zjk3N2Q5ZV9XSUsxaTNmbyIsImFwcF9pZCI6ImFwcHU2QWs0UEdaMTIzMiJ9?state=7bd6cb3344a27cc6e320789b878c5254_UhiF8T


云天家园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电话:13883828918 微信同步

QQ:34407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