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症状的根源
强迫症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疾病,虽然许多的研究者分别从神经生化,遗传学以及心 理学等多种途径探讨其症状形成的原因,但是都目前为止,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笔者是心理咨询师,以前有着和强迫症患者朋友相同的性格特征,都是那么的内向、敏 感、追求完美和喜欢专牛角尖,因此能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们被症状折磨的痛苦,通过几年来 对强迫症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深入地了解强迫症患者朋友的内心世界,从与他们一起经历症 状痛苦到分享走出强迫,痊愈的喜悦,获得了很多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才有机会窥视到了强 症的心理成因,因此下面我将对强迫症状的心理根源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我们知道强迫症的症状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比如反复地想天花板的灯会不会掉下来, 反复思考怎么样说话才不得罪人,或反复地洗手检查等等。但是归根到底,患者朋友之所以 这么反复的想和做,其实是因为他们的内心里深处总是充满着无尽的担忧和害怕--担心灯 会掉下来砸伤自己,担心自己说错话得罪人,担心手上有细菌会得病等等。所以才会为了避 免这些担忧和害怕的事情发生而陷入思维里反复地思考,或者通过做出某种行为来达到消除 担忧和害怕的目的.
因此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强迫症患者朋友内心中担忧和害怕实际上就是他们症状的动力所在,那么这些担忧和害怕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说到底就是安全感的缺乏.
安全的需要,是我们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只有我们人能感受到安全了,那么他的内心才 会塌实而自信。那么我们反过来,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内心缺乏安全的时候,那么他必定是疑 神疑鬼的,内心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和恐惧某些不可控制的危险事情的发生.
寻求安全是我们人本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人就会通过某些方式来获得安全,于 是强迫思维和行为也就在此产生.也就是说我们的强迫患者之所以要反复的想,反复的做, 实际上是一种为了让自己获得安全,让自己内心塌实一些的行为表现.同时,这也能解释为 什么强迫症患者明知道自己那么反复的想和做是没有意义的,但却无法控制的原因,反倒越 控制越控制不住,因为这种控制是在对抗我们人寻求安全本能和行为:谁愿意把自己放在悬 崖边上呢?控制自己不去担心就意味着自己不但站在悬崖边上,并且还要自己逼自己跳下 去.所以为了逃避危险,强迫的朋友就只好本能地更加变本加厉的去思考和抵抗,做出行为 来缓解或者说挽救自己,逃离危险。
当然,安全感的问题是我们每个人普遍存在的,但问题在于患有强迫症的朋友他们内心的安全感却是过度缺乏的。那么究竟上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安全感的过度缺乏呢?笔者通过 对大量的强迫症患者朋友的成长经历的追溯,发现主要有以下两个重要的因素:
一、父母的教育
1、严格的父母
在与患有强迫的朋友探讨他们的成长经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他们大多数人的在早 年的生活中,都有着一个严格甚至苛刻的父母经常对他们进行过度的批判、教育、控制甚至 是打骂。下面我将结合案例说明:
(案例 1)
小张,男,25 岁,在到我这里治疗前,已经被症状折磨了9年之久,按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症状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极度的完美主义,眼睛里容不得半分的不好。例如在我看来, 他的皮肤算是在男性中少有的好了,很白净,但他却为他的面容问题痛苦了几年,其起因是 在吃了一次火锅之后,他的下巴那里长了一个很小的痘痘,这使他无法接受,觉得自己的完 美被打破了,时常为此而坐立不安非常的焦虑,他说自己最害怕的就是照镜子,一天脑袋里 都是想着这个痘痘,忍不住地用手去抠它,结果很小的痘痘反倒被他抠大了,这更是让他痛 苦不堪,想控制自己的行为,但却控制不了,越控制越焦虑;又如他说在大学期间为了一期 的板报内容,一直痛苦到了那份板报拿下了墙壁为止。因为那份板报需要用手写,所以他必 须要让自己字的每一笔画都要写得完美,因此在写期间就浪费了无数张的纸,最后迫不得已 写了出来,但当他看到上墙的板报上,有个字的一横倾斜了一点就如同被针刺一样的痛,根 本就无法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
小张表面的症状很多,上面只是其中的两个,他患强迫症这的九年来症状总是一个完了 又不断地冒出新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他总是如此完美的要求自己呢?在我和他探讨其童年 的成长过程中,他曾经回忆到这么一件事情,让我非常的重视,就是他的父亲对他的学习非 常的严格,例如在家庭作业的评分上,只要老师给他打的分为 4 分+,那么就会挨打,而只要老师给他打的分数为 5 分— 就不会。而实际上从我们现在来看其实这两种评价的分数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是表达角度不同而已。
对于一个儿童来说,他的安全感来源于哪里呢?就来源于父母对他的关爱,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在生活中体会到的不是父母包容的爱,而更多体会到是来自父母对他苛刻和打骂,那 么这个孩子内心中就会时常觉察到来自外界的威胁。小张父亲对他严格,会直接让他缺乏安 全感,但更可怕的是,这会让小张在心中自然地产生一种潜认识,他会觉得和自己这么亲近 的父母都对自己不好,都会让自己体会到威胁,那么外人和外界岂不是更加不安全?也就是 说过度的不安全感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融入了他的性格之中.而同时,小张父亲对孩子的这种 片面而绝对的态度,也会让孩子学会片面单一,非黑即白,不知变通地看待发生在他身上的 问题和外在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强迫的朋友在性格里都有些因循守旧,固执片面,缺乏灵 活和创新的原因。因为熟悉的才是安全的,也只要标准化的才是正确的,同时也是安全的.
而这又使我想起小张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他和其他病友在聊天的过 程中,发现其他人说要走出症状就得带着症状去生活,这和我说的不管症状同时去生活的话 不一样时候,就感到矛盾,不知道到底哪一句是对,哪一句话是错,于是就为此有陷入了担 心和害怕里面,每天停不住地去分析思考这两句话到底有什么不同.
而实际上呢?这两句话完全是一个意思,带着症状去生活,就是不去管症状而生活, 不去管症状就是带着症状去生活。这两句话也正如5分- 和4分+ 一样,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换了几个字眼而已。而他之所以感到焦虑不安则是因为他内心已经学会绝 对化和标准化。任何与标准不一样的东西,即便意思一样,表达内容不一样,他都会感到害 怕,因为错了就会受到惩罚.童年时候得了4分+父亲会打骂情景已经深深地进入了他的潜 意识.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精神分析的关于强迫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是源于肛门人格。
肛门人格,是精神分析里的一个术语,它主要是指幼儿在学会控制自己粪便的过程中, 父母的控制对其人格形成的影响。如果父母的控制过于严格,那么孩子的人格将会向严格律 己、谨小慎微、循规蹈矩或过度爱整洁等方向发展,形成"肛门滞留型人格".而如果父母 控制过于松懈,那么他将变得随意马虎,慷慨、放纵、生活秩序混乱、不拘小节等,形成" 肛门排泄型人格".而强迫症患者他们性格,恰恰与"肛门滞留型人格"的特点一致,都是 过度的严格律己、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等.
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你认为父母怎样的做法算是严格的控制呢?很显然,严格的控制, 不外乎在于对婴儿在无规律的流尿和流粪后采取一些惩罚性或为了避免婴儿的意外排泄,或 采取强迫其排泄的方式逼迫它尽快学会规律排泄。
婴儿时期,是人类心灵和身体最弱小的时候,对外界世界可以说没有任何控制力和抵抗力,父母的逼迫和惩罚,对孩子来说就是重大的心理刺激,会让孩子感到安全感的严重的缺 乏,形成心理冲突。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为了获得安全,孩子反过来就会过度要求和逼 迫自己,从而形成严格律己,谨小慎微的一系列人格特征.
(案例2)
秦先生,33岁,已婚,有子,患强迫10多年,从小就有洁癖,特别爱干净,14 岁时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了一个聪明的人会不会突然变傻,于是一下就被这个念头卡 住了,不停的分析变傻的可能性有多大,担心害怕自己会不会突然变傻.从而便一发不可收 拾,头脑里充满了各种希奇古怪的问题,总也想不通,每天几乎都是在焦虑不安中度过的.同 时伴随有强迫行为,例如放茶杯,一定要放在自己办公桌子相同位置上,同时要求自己放的 时候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姿势,不然就焦虑,故总是反复放茶杯,虽然觉得没意义但却也 无法控制。
在我与秦先生的咨询过程中,他时常谈到父母对他的严格,曾经一次在谈到自己在幼儿 时期记忆最深刻的事情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在读幼儿园的几年间,由于觉得幼儿园的厕所非 常的脏,所以他从来就没有在幼儿园解过大便,即便是有强烈的便意,他也要强忍着放学回 家之后再解。他对此事虽然记忆深刻,但却不知道自己当时这么做,这么倔的原因是什么? 而当我问到父母的严格教育以及他自己是如何带孩子的与此事有没有关系的时候,他一下子 停止了说话,明白了原因,是由于父母对他的教育和控制太严导致的。
2、溺爱的父母
当然,在患有强迫症的朋友中,他们的父母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属于严格型的。他们还 有一部分人的父母可以说对他们很好,溺爱的他们。不过遗憾的是,正如过度严格的父母会 让孩子无法建立安全感一样,过度溺爱的父母也同样让孩子无法建立安全感。
(案例3)
刘先生,男,29岁,公务员,从小家庭条件很好,父亲是干部,母亲是老师,从小 对他非常的溺爱,什么都满足他,无论从考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工作,都是父母替他安 排好的.成长过程非常的顺利和幸福.但自从他在25岁考取公务员后,问题就出来了,在一次单位的会议中,由于有上级领导在,所以他特别希望自己发言能表现好,给领导留下一 个好的印象,但哪知道他越这样要求自己,反倒越紧张,那场会开下来,他成了说得最结巴 的一个,从而非常的自责.而从这以后,他只要一开会就感到害怕,他极力地想控制自己的 情绪,但却越控制越焦虑,陷入了恐怖和强迫之中.不久后他对看书也出现了强迫,无法看 进去了.而在症状泛化后,有个症状折磨了他进3个月,就是有一天他突然看到一个保健的 文章,说男人的鞋要穿宽松一些,不能太紧,否则有可能影响健康,于是他便天天都观察自 己的鞋是不紧了,总是反复的和检查自己鞋,怎么控制都控制不了。
刘先生在回忆过去的成长经历的时候,显得有些自豪和开心,觉得自己童年很幸福。却不知道正是这童年过度的幸福背后隐藏的危机导致他现在的痛苦的。
溺爱是什么呢?就是意味着父母总是以对待婴儿的态度来对待已经不是婴儿,并逐渐长 大的孩子。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了,会让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让孩子自认为自己什 么都可以得到和成功,而实际却是什么能力都没有的。也就是说溺爱型的父母最后培养出来 的孩子,不过是一个外表是成人,而内心和能力却是婴儿的畸形而已。所以这样的孩子,只 要一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时候,由于必要的能力缺乏,他就很难适应环境,做什么都容易失 败,而这又与他从小获得的自己做什么都得到满足的经验想违背,于是便产生了心理冲突, 强迫自己一定成功,结果越逼迫越失败,从而对外界产生了畏惧感,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 内心毫无安全感而言,从而同样导致他的行为出现畏手畏脚、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的,完美 主义的总喜欢逃避等性格特征。
而这就为症状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在临床中我发现父母的这两种教育态度,可以是分开只有一种的,但有些也是结合在 一起的,比如父亲严格,但母亲却溺爱。
邓云天老师强迫症经典书籍《走出强迫的泥潭》、《空相救心》、《无我的人生》三本电子书pdf版本合集免费下载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kUWJAAj